8月14日晚间,(300725.SZ)披露了2023年半年报,增收不增利的情形延续,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逾两成。收入端盈利水平下滑及成本端费用增长是利润下降的主要因素。收入占比近8成的CDMO毛利率下滑了4.86个百分点。此外,转债利息支出,产能、人员及研发投入的增长均加重了的成本支出。
事实上,近年来由于产能扩建,固定资产折旧也给的成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。本期折旧同比增长4成,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也高达千万。不久前,投资12亿元的项目宣告终止。公司方面称,短期内将通过租赁园区研发楼的形式用于研发场地扩充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归母净利润下滑25%
是全球药物研发领域创新型化学产品和服务供应商。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分子砌块的研发、工艺开发、生产和销售;基于分子砌块的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服务(CRO);基于分子砌块的药物开发和生产服务(CDMO)。
面对宏观经济环境波动以及生物医药投融资下滑对需求端的影响,营收依旧保持增长态势。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8.44亿元,同比增长14.89%,收获上市以来历年同期最高值。
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国外。国内、国外销售收入分别为3.13亿元、5.31亿元,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37%、63%。不过,国内外产品端的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下滑,降幅分别为5.53个百分点、3.12个百分点。
分产品来看,药石科技分子砌块收入1.83亿元,收入占比为21.68%,同比增长5.36%;CDMO收入6.51亿元,收入占比为77.13%,同比增长17.35%(其中,分子砌块规模化供应收入1.85亿元,同比增长30.28%)。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CDMO毛利率为38.31%,同比下滑4.86个百分点;分子砌块为63.25%,同比增长1.3个百分点。
产品端毛利率成色不足,盈利表现也略显逊色。同期归母净利润约为1.14亿元,同比下滑25.61%。其中,政府补助高达2895.67万元,去年同期仅为716.68万元。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8.36%至1.08亿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已连续5个报告期出现增收降利的情况。
从成本端来看,可转债计入当期成本的利息支出为2358.74万元,较去年同期增加1583.06万元,导致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12.57%至248.98万元。
称,产能、人员及研发投入上的增长,增加了公司当期成本费用,对短期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压力。具体来看,上半年销售费用为2709.38万元,同比增长37.53%;管理费用为1.01亿元,同比增长15.24%;研发费用则同比增长28.75%至9246.88万元。
折旧费用攀升,12亿投资终止
由于持续进行产能扩建,还面临着一定的折旧成本压力。中报显示,固定资产13.13亿元,占总资产比例为25.51%,同比增长37.69%;在建工程4.11亿元,占总资产比例为7.98%,同比下滑10.3%,但较年初增加14.88%,主要系公司募投项目建设持续投入。
目前,共有南京研发中心升级改造项目、山东药石药物制剂生产基地建设项目、浙江上虞基地建设项目等9个在建工程。此外,化工园工程因停止建设,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1138.14万元。受此影响,资产减值损失激增至2058.45万元,同比增长442.31%。
称,由于公司目前仍处于能力建设阶段,固定资产折旧规模较大。本期折旧金额为5226.66万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43.12%。
关于后续的建设计划,在5月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,会基于前端业务增长的趋势匹配相应的产能建设计划,合理控制资本开支,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。
就在8月1日,终止了一项12亿元的投资。4月12日,与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办签署了《投资协议》,拟投资12亿元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购置土地、建设创新药物工艺开发及中试平台项目。该项目计划用地约75亩,主要建设研发中心、中试车间、综合楼、仓库、动力中心及其他公辅设施。
不过协议签署后四个月不到,便与生命健康办协商终止了本次投资。目前,项目仍处于筹备阶段,尚未参加该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“招拍挂”竞买活动,且未有资金投入。
在公告中披露,短期内,将通过租赁园区研发楼形式,用于研发场地扩充,满足业务发展需求。
据悉,主要研发场地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内,自从2021年中搬入后,目前接近饱和。近两年人员规模增长较快,特别是研发团队人员规模已经超过1500人。
钛媒体APP就终止上述投资的具体原因以及未来建设规划等问题致电,但截至发稿,电话无人接听。
此前,董秘曾在互动平台上表示,终止《投资协议》是公司根据发展规划、资金状况等因素做出的审慎决定。公司已租赁位于现有研发场地附近、医药谷产业区加速器六期内空厂房一幢(面积约12000平方米),用于后续研发场地的储备,短期内公司研发、工艺开发项目的开展不会受到影响。
就资金需求方面,上半年药石科技借款金额增幅不小。财务数据显示,短期借款、长期借款分别为2.63亿元、4.74亿元,较年初增加60.95%、36.56%,均系向银行借款补充流动资金。(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,作者|陆雯燕)
标签: